长城证券5月外贸数据点评:贸易顺差或已见顶
今年前5月出口累计同比+0.3%,进口累计同比-6.7%。5月份制造业PMI在收缩区间进一步下降,折射当前内生动力不足,而5月出口降幅扩大,未来数月降幅还有进一步负增的压力,表明扩内需的必要性进一步凸显。
“新市场”难以完全弥补欧美出口下滑
1.1 出口环比继续回落,同比重新转负
1.2 多类产品出口走弱,汽车出口维持强韧
按产品大类分,5月份劳密、机电、高新产品同比均走弱。对于机电产品,汽车“一枝独秀”,高新技术产品同比降幅扩大,劳动密集型产品增速高位转负。
5月份机电产品出口金额同比-2.1%,拉动全部出口下降1.1个百分点。机电产品结构也呈现较大分化:汽车一枝独秀,5月出口同比+123%,远高于整体出口增速,拉动我国出口增长大约1.5个百分点,传统机电产品如手机、自动数据处理设备、集成电路等出口仍然深度负增,“光锂”等部分新三样出口速度放缓。根据海关总署公布的重点商品出口量值表中的细项,包括电动汽车在内的重点机电产品占全部出口比重约22%,这部分产品5月份出口同比+2.3%,高于整体机电产品的增速;由此大致推算,对应其他未公布的机电产品同比-10.8%,这其中就包含太阳能(行情000591,诊股)电池等产品。
5月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同比-13.9%,降幅扩大,拖累出口下降3.2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降幅扩大有高基数影响,同时一则表明欧美衰退对科技浪潮发展的阻力可能仍在,韩国半导体出口持续收缩就是一个例证,5月份韩国半导体的出口同比-36.2%,自去年8月份以来同比下滑的势头仍在延续。二则中美分歧对国内机电、高新产品生产的阻力犹存。
5月劳动密集型商品出口同比-12.7%,增速下行,符合我们《4月外贸数据点评》的判断,年后积压订单释放,后续劳动密集型出口仍然是需求主导,我国服装等劳动密集产品出口增速仍将持续下行。
1.3“新市场”难以完全弥补欧美出口下滑
分国家看,5月份我国稳外贸、拓市场效果仍有显现,但难以完全弥补欧美国家的出口下滑趋势。从贸易前三大伙伴来看,东盟、欧盟、美国对我国出口拉动均转为负值。5月我国对东盟、欧盟、美国出口同比分别为-15.9%、7%和-18.2%,分别拖累出口-2.6、-1.1和-3.1个百分点。
俄罗斯及中西亚诸国对我国出口拉动作用进一步凸显。其中俄罗斯5月份拉动我国出口同比增长1.6个百分点,维持正值。我们以剔除日韩、东盟等国的“其他亚洲国家”来大致测算我国对中西亚诸国的出口份额。今年3、4月份其他亚洲国家对我国出口拉动维持在2个百分点以上,与俄罗斯接近;5月份数据暂未公布,我们认为我国“拓市场”的效果仍有显现,5月份中国-中亚峰会召开,其他亚洲国家经贸形势相对稳定,对我国出口拉动大概率维持正值。
进口金额增速降幅收窄
5月,我国进口金额2,176.9亿美元,环比提高6.1%,同比-4.5%,降幅收窄。分产品拆分来看,机电、高新进口仍然是进口的拖累项,能源、金属等大宗商品支撑进口。5月我国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进口额同比降幅仍在-10%以下的低位,拖累整体进口。中美分歧不断加剧,我国半导体相关产品的增速远低于日韩同期,这一趋势可能在2023年下半年延续。
分国家看,我国从美、欧、日、韩、东盟进口的拉动率仍为负值,我国从俄罗斯进口拉动维持正值。地缘政治对中国的进出口影响或将持续显现。5月份中国从日、韩进口额同比分别-13.7%和-22.8%,分别拖累我国进口-0.9和-1.7个百分点,从欧盟、美国进口额同比分别为-0.9%和-9.9%,分别拖累我国进口减少-0.1和-0.7个百分点,而我国从俄罗斯进口金额同比上升10.1%,拉动我国进口金额上升0.5个百分点。
贸易顺差已经见顶回落
5月份我国出口环比回落,而进口较上月回升,贸易差额略有收窄。5月份实现贸易顺差658.1亿美元,环比、同比均下降。我们在《2022年8月外贸数据点评》已经提示,2022年的较高贸易顺差是建立在欧美大幅逆差的基础之上,2023年海外需求回落和能源价格下跌,中国的贸易顺差也难以持续高增,因此2022年四季度贸易差额或正在筑顶。实际上从贸易差额趋势值来看,今年1月份已经达到近五年的高点,开始回落。后续数月,我国内需若维持修复,进口可能仍将回升,我国贸易差额上升趋势已经见顶回落。
今年前5月出口累计同比+0.3%,进口累计同比-6.7%。5月份制造业PMI在收缩区间进一步下降,折射当前内生动力不足,而5月出口降幅扩大,未来数月降幅还有进一步负增的压力,表明扩内需的必要性进一步凸显。
近期人民币汇率波动幅度加大,从1月份的平均6.79到5月份的6.99,6月份人民币汇率进一步波动至7.1左右。同时中美利差还在扩大,美国加息不止,国内降息政策仍可能出台,短期内人民币可能还有一定的贬值压力,我们认为人民币汇率或突破7.2,这将一定程度有利于稳定出口。
风险提示
国内宏观经济政策不及预期;地缘政治风险超预期;海外衰退不确定性;信用事件集中爆发。
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企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投资有风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