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亿在望,浙江新能源汽车产业又支棱起来了?
肖纯/城市进化论
新能源汽车产业支棱起来了
浙江新能源汽车产业,又支棱起来了。
据浙江省经信厅消息,今年上半年,浙江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集群营收超5000亿元,同比增长18.9%,有望成为继绿色石化、现代纺织与服装、高端软件、智能物联之后第五个迈上万亿级的集群。
这个消息,很难说让人意外还是不意外。
说不意外,是因为浙江是经济大省,所在的长三角本来就在新能源汽车产业拥有强大的整体实力。
说意外,是因为在新能源汽车这条赛道上,浙江有些偏科,甚至可以说有点“小透明”。就在今年初,浙江媒体还发出“浙产新能源车,江湖地位在哪里?”的灵魂拷问。
如今,浙江异军突起,将怎样改变新能源汽车的产业版图?
01
群山模式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5次明确提及汽车,其中有3次提到“新能源汽车”,1次提到“电动汽车”,释放的信号可谓极其强烈。
对这样的风口,各地争夺异常激烈。最近三年,“新能源汽车第一城”三度易主,2021年是上海,2022年是西安,2023年是深圳。
你追我赶的势头背后,没有地方想在产业的“换道超车”中掉队。
浙江同样如此。2023年,浙江新能源汽车产量首次突破60万辆,达62.30万辆,占全国份额6.5%。省内新能源第一城是宁波,去年实现新能源汽车产量19万辆,同比增长44.6%。
增速貌似不错,可与全国第十的郑州31.6万辆相比,差距依然明显。
更扎心的是,浙江一度拥有“梦幻开局”。
早在2010年1月,众泰2008EV纯电动汽车在杭州批量上市,浙江由此成为新能源汽车产业以及市场化的“拓荒者”。2015年,浙江新能源汽车产量占全国五分之一,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也是新能源项目投资最密集的省份。
可惜后来“高开低走”。
如今得承认,从汽车产量这个显性指标来看,浙江的确显得有些“掉队”了。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新能源汽车赛道亦如此。
深圳,比亚迪一家龙头企业,拉动了囊括整车、动力电池、电机电控、汽车后市场等整条产业链;上海则是特斯拉和上汽双雄并进;西安同样“押宝”押中了比亚迪,还有吉利、陕汽等大批整车企业。
去年比亚迪在深圳和西安,特斯拉在上海的贡献率,均超过70%。
相比这些城市的“珠峰模式”,浙江更像“群山模式”。
浙江不仅有吉利这样的本土龙头企业,也有造车新势力中的零跑和合众。
浙江发改委公布的《2022年浙江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报告》显示,浙江现有11家新能源整车生产企业,规模以上零部件企业2200余家,涌现出18家汽车零部件百强企业,29家上市企业,33家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产品基本覆盖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
这说明整车生产不全是浙江汽车产业的基本面,面广量大的零部件企业才是“隐形冠军”。
这样的局面与浙江发展模式一脉相承。
浙江民营经济发达,能够敏锐从市场上发掘“蓝海机遇”。企业多选择纵向发展,在一米的宽度上挖一百米、一千米的深度。
无数个“小巨人”,夯实了浙江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基础,也完善了产业链。浙江省汽车行业协会会长方曦表示:浙江“不出省就能组装一辆汽车”。
02
后发制胜
“不出省就能组装一辆汽车”,除了说产业链深厚,还能说明省内城市产业发展均质化。
一般省份的新能源产业,往往聚焦于一城:如长沙之于湖南,郑州之于河南,西安之于陕西,甚至深圳之于广东。
浙江新能源汽车产业空间分布却很多元:以环杭州湾汽车产业集群、温台沿海汽车产业带(一带)、多个新能源汽车特色基地(多基地)组成的“一湾一带多基地”的空间发展格局。
全省几乎所有城市,都融入了新能源汽车的产业链。
造成这种局面,是浙江特色的小镇经济,给了很多小地方后发制胜的机会。
金华本来既没有汽车产业基础,也没有招商引资优势。但2014年,金华开发区以新能源汽车小镇为切口,此后逐渐布局,成为全省集聚新能源汽车企业最多、产业配套最强的省级特色小镇。小镇如今已有20多家汽车零部件企业进入零跑汽车供应链体系。
为了让新能源产业全域协同发展,浙江在全省范围内规划了10个协同区,为杭州市钱塘区和宁波前湾新区两个核心区作支撑。
宁波作为省内工业第一城,也是新能源第一城,迫不及待希望发挥带头作用。
去年,宁波举行新能源汽车之城动员部署会,展现出雄心壮志:立足产业基础,抢抓机遇风口,加快在新能源领域发力突破、增创优势,“再造一个宁波汽车产业”,做大做强做优新能源汽车产业,以新能源化撬动产业的全面升级。
此外,互联网和数字经济的发达,也成为浙江新能源汽车产业突围的关键一招。
新技术革命不断深入的今天,电子信息、人工智能和数字经济早已深度渗透融合,新能源汽车、消费电子、通信、互联网、软件、云计算,这些行业之间早已不再是“隔行如隔山”,而是高度融通的状态。
这种情况下,高端服务业与制造业形成共生共荣的关系,共同组成完整的高端产业生态。
金华下辖的永康,没有在制造环节内卷,转而主攻自动驾驶的软件升级环节,为多家车企提供自动驾驶系统,同样能参与到新能源汽车的产业链协同。
在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副院长兰建平看来,“汽车场景在智能化体现过程当中,浙江省应该说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赋能移动空间,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03
目光向外
“今年以来,我省新能源汽车保持产销两旺态势,主要得益于头部整车企业不断推出有市场竞争力的新车型以及对出口政策变化的有效应对。”浙江省工信院产业政策研究所所长宋婷分析,随着我国新能源乘用车渗透率突破50%,产业链发展机会将更大,浙江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集群也将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市场端的表现,佐证了浙江的产销两旺。
今年上半年浙江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达50.3%,仅次于海南,位居全国第二。不过考虑到海南新能源车销量仅4.32万辆,综合销量和渗透率这两个维度,浙江是妥妥的“榜一大哥”。
作为中国经济最活跃的省份之一,浙江是公认的汽车消费大省。燃油车时代,车企就有“得浙江者得天下”的说法;如今进入新能源车时代,浙江市场在各大车企眼中依然是重要一极。
不能忽略市场端对生产端的影响。之前就有一家车企将自己在东北的重要产线转移到苏州,企业给出的理由是“苏州更靠近消费市场”。
在浙江企业眼里,市场不止一个。
在外打拼的历史传统,坐拥世界第一大港的优势,让浙江企业很自然会将目光投向海外。
浙江一家车企负责人认为,“全球汽车市场包含北美、欧洲、大中华区、亚太四个最主要的市场。中国目前有百余个新能源车品牌,如果不‘出海’占领其余三个主要市场,则没有发展的空间和优势”。
极氪负责人表示,力争2030年成为欧洲电动汽车市场的领导品牌。极氪首批线下直营门店去年已经落地瑞典斯德哥尔摩、荷兰阿姆斯特丹,并将在2026年进入大部分西欧地区。
领克“出海”步伐走得更早,目前已在荷兰、瑞典、意大利等6个欧洲国家和科威特、以色列、沙特等4个中东海湾国家完成布局。近两年,领克累计出运整车超50000辆,居中国品牌25万元以上车型出运第一。
浙江新能源汽车的零部件企业,很多早已完成了全球布局,均胜电子、宁波华翔、敏实集团、拓普集团等连续多年跻身全球汽车零部件百强;包括BBA在内的全球整车企业,几乎都有浙江供应商的支撑。
2023年浙江外贸逆势增长,就离不开新能源汽车产业出口的较快增长,“新三样”出口1402亿元、增长11.0%,拉动全省出口增长0.4个百分点。
为推动与国外的进一步合作,浙江还在今年4月举办了浙江-欧洲新能源汽车产业合作对接会。
借此机会,浙江与欧洲企业代表围绕新能源汽车的销售格局、政策变化、行业趋势、技术创新、市场前景和合作机遇等方面进行交流分享。
“新能源汽车第一城”“新能源汽车第一省”的话题,总能引发诸多讨论,因为这个新兴产业,已经在中国区域和产业版图上,造成了太多此消彼长。
由“小巨人”组成产业链厚度、城市的集体实力、数字经济的加持、市场端的反哺、出海的开拓,能将浙江新能源汽车产业托举到什么高度,相信时间会给出答案。
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企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投资有风险,需谨慎。